发布时间:2014-12-01 | 点击率:
随着城市高楼大厦的林立,邻居之间形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随着我国百分之九十五的老年人吃喝穿住等生活已不用犯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精神赡养问题凸显出来。由于人们对精神赡养的认识还很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致使社会、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增加,家庭矛盾激化,表现在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老人将子女告上法庭,要求精神赡养的案件,虽然最终法院判决老人胜诉,可赢了官司却输了亲情,事后大多数老人并没有得到子女真心的关爱———精神赡养追求的是发自内心的恭敬和爱护,讲究的是互相亲近、交流与抚慰。如果靠外力手段来驱使并强迫执行,那就如同强扭的瓜不甜一般,老人内心品尝不到甜滋味,作为子女一方由于认识上没到位,内心对长辈会产生怨恨心理,在情感上反而拉大了距离。所以提高认识才是关键。
目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以“物质保证”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尽到赡养义务的道德和法律标准,城乡普遍存在“只管生活、不问喜忧”的现象。我有一位老年朋友,她的独子在外省工作,平时常给母亲寄钱和保健品,却因工作忙而极少回家和打电话,一次春节临近,她非常想念儿子和孙子,打电话要他们回来过春节,正说着话,却听见媳妇在电话旁边嚷道:“钱不是寄去了?还回去干嘛?”让她非常寒心。儿女们不懂得,老年人对精神的渴望比对物质的需求更迫切;儿女们也体谅不到父母因年老体衰导致生理和心理双重退化而变得十分脆弱、孤独和没有承受力的现状,他们不知道父母们正遭受着多种疾病的折磨,甚至抑郁症和痴呆症的袭击呢。
所谓精神赡养就是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尽量给予慰藉和满足,既然这样,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共同努力:首先老年人自己要培养自立精神,不过分依赖子女,自己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上老年大学、上图书馆、广交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多彩,驱赶掉寂寞与孤独。二是各级老龄委,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针对老年人的爱好、兴趣和生理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文娱活动,使老人们有与人交流、沟通的场所,互帮互助,消除烦恼与寂寞。三是家庭中的子女除物质赡养外,要提高对精神赡养必要性的认识,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古人对精神赡养尚且提到如此高度来认识,作为当代社会的文明人,应该怎么做,不是再明白不过了吗?别让自己掉入“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中。